郑宝全媒体记者 邢进
通讯员 陈艳
柴琳:非常时期,我都不知道下班意味着什么
柴琳,市第二医院医疗科主任。 平时,他是医院医疗工作的总经理。 非常时期,他成为医院抗疫工作的“大管家”。 作为医院COVID-19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医疗救治专家组联络员,从发热门诊的标识和指导、发热门诊的重建和搬迁,到制定和实施医疗救治专家组的联络员,我为湖北提供了支持。规范发热患者救治流程、强化医护人员培训、选拔组建支援湖北等。 医疗队伍、后勤物资保障、医院感染控制和消毒,甚至与其他医院的联络和病人运输,都需要他的参与和协调。 面对如此复杂的工作和事务,柴琳只是微笑着说:“我是一名党员郑州市二院抗疫“管家”柴林: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这个时候就必须发挥党员的作用。”

自1月22日郑州市启动紧急疫情防控工作以来,柴林早已失去了上下班的概念。 他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并且每天24小时打电话。 对于这样一个“忙碌的人”,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最忙碌的人不是我,而是奔赴援鄂的医疗队员和发热门诊里接触患者的医护人员”。 每天的高强度工作、全心全意的奉献,创造了一天内完成发热门诊搬迁重建的“第二医院速度”,为医院的抗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细心地将心理疏导纳入发热门诊的工作范围,即使患者居家隔离,也会得到电话指导和暖心安慰……这就是柴林抗疫期间的日常生活,也是医院全体抗疫工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 他们尽最大努力隔离疫情。 看不见了。
田鸿儒:通过“破茧”成为抗击疫情的好“情报员”
田鸿儒,市第二医院疾病预防控制室主任。 对发热门诊的每一位患者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疑似患者将报告疾控部门进行采样和核酸检测; 每天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接在线报告。 疑似患者排除回家后,每天都会一一进行随访、严密观察。 ……抗疫战争打响以来,这就是疾控办每天面临的任务。 她和科室9名工作人员成功担当起医院抗击疫情“情报官”的角色。 在疫情课堂和后续课堂上,疾控办人员分为两组,从不同角度“搜集情报”,掌握第一手疫情信息。 流行病班负责在2小时内将所有疑似病例直接在线报告给国家卫健委,然后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人口学信息、诊疗数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14天内的行踪等。发病前几天……调查的详细程度超乎想象,转院完成后上报给当地疾控中心。 随访班负责患者回家后的持续随访。 战疫期间的跟进,不仅仅是打个电话那么简单。 田鸿儒说,后续团队每天要打100多个电话,有时一个电话打半个小时都无法放下。 “后续电话不仅仅是询问体温和身体状况,还负责安抚患者情绪、指导用药。” 经过一天的随访,我累得口干舌燥,声音沙哑。

除了这些工作外,田鸿儒还兼任发热门诊临时党支部领导。 “基层党支部是堡垒,党员是旗帜。” 鲜红的党旗始终飘扬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
李君娥:“站出来、带头是我们的责任。”
李俊娥,市第二医院护理部主任。 在护理岗位上工作了38年,她是整个医院护理团队的师姐、大姐。 她也是大家的脊梁,也是抗击疫情的护理“指挥员”。 从1月22日接到命令,抽调护理人员重组发热门诊、发热门诊整体搬迁、严格防护培训,到选拔支援湖北护理队伍、全力保障发热门诊正常诊疗工作医院里,李君娥带头以身作则,以身作则,指挥并出色地完成了工作,带领整个护理团队。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她克服自身困难、默默无闻的努力。
1月24日除夕夜,李俊娥90岁的父亲突然中风。 当时,整个发热门诊正在搬迁,医院的抗疫工作正处于高峰期。 工作繁忙的李俊娥拨打了120,带着父亲前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抢救。 她安排完父亲的治疗,通知弟弟来医院后,就回到了岗位,带领大家照常上班。 护理部的同事直到元旦早上查房后才知道这个消息,纷纷抱怨她为什么不说。 庆幸的是,老父亲的病情经过溶栓治疗后逐渐稳定下来,李君娥直到结束了当天的工作后热血战场,才有时间去病房看望父亲。 白天带领大家战斗,晚上在病房照顾父亲。 李君娥就是这样度过了疫情最困难的时期。 她的丈夫在市第六医院工作,也奋战在一线。 夫妻俩都不能回家,只能让女儿照顾80岁的奶奶。 在李君娥看来,她只是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我们都经历过抗击非典的战斗,这个时候医务人员应该站出来帮忙,这是我们的责任。”
标题:郑州市二院抗疫“管家”柴林: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
链接:https://www.xunmac.com/news/xydt/2024-04-26/541.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