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粮食增产113亿斤创历史新高
□ 目前,秋冬播种已基本结束,需要播种的种子全部播种,秧苗全部播种。 种植业结构持续优化,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显着增加。
□ 农业农村部门实施提高农民合作社水平行动,各地探索多元化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让农民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
□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三年行动圆满结束,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步伐也在加快。
隆冬,寒意渐浓,但广阔的乡村依然生机盎然。 黄淮海的冬小麦正在分蘖生长,西南的油菜花已经抽芽抽苔,东北的黑土正在越冬,到处大棚里的瓜菜绿油油的。 经历了疫情、洪涝、虫害的多重考验,2020年,农业农村经济的“四时之歌”将奏响新歌。
沃土播种新希望,田野孕育新动力。 2020年,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向好。 粮食生产再创新高,农业结构优化更新。 一度跌至低点的生猪产能已恢复至正常水平的90%。 农民收入保持增长势头,增速继续跑赢城镇居民。 巩固农业、稳定农村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博弈的“眼睛”。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农村产业持续优化
“我们引进推广了优质水稻品种——叶香优丽丝,亩产比其他优质水稻品种高100至200公斤,产量稳定,米质好,价格高。 ” 盘点一年来的收获,江西省新余市雪坪农民合作社董事长黄学平表示,2020年,合作社种植野生红薯3000余亩,签订独家订单合同26000余亩该品种与所在渝水区的主要粮农合作。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秋冬季作物长势良好。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波表示,2020年,全国粮食增产113亿公斤,总产量创历史新高。 目前,秋冬播种基本结束,实现了需播种子全部播种、一母猪全苗。 据农业农村部遥感应用中心监测,全国冬小麦主产区耕地土壤墒情良好,冬小麦长势良好,苗况比例好于2019年或与2019年持平的比例达到88.6%。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漆黑之花,农作物耕作收获机械化率达到71%。”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新表示,种植业结构持续优化,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显着增加。 过去2020年全国粮食增产113亿斤总产创历史新高,小麦主要适合做馒头和面条。 现在,适合制作面包、糕点的强弱筋专用小麦比例大幅提高,达到35.8%。 优质稻面积进一步扩大,大豆面积连续五年增加,粮改饲料面积超过1500万亩,粮食、经济、饲料立体结构已初步成立。
纵向延伸、横向嫁接,乡村产业纷纷涌现。 广西田东县大力发展“旅游+现代农业”模式,推出生态观光游、民宿体验游、水果采摘游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推脱贫乡村振兴。 目前,全县已建成农旅融合项目53个,形成了芒果产业旅游休闲、十里荷塘垂钓基地等强带动品牌项目。 47个贫困村依托项目发展乡村旅游、农家娱乐等,每年直接带动1200名贫困人口就业,增加人均收入1500元。
当农业遇见加工、文化旅游、电商、医疗健康等产业,形成“农业+”局面,催生体验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展现产业魅力。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农产品加工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 预计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将突破23.5万亿元,比2019年增加1.5万亿元。同时,乡村休闲旅游持续回暖,直接创造就业岗位1200万人,受益多人800万户农村家庭。
农村改革快速稳步推进
巩固和完善业务体系
小生产走向大合作。 农业农村部门实施提高农民合作社水平行动。 截至2020年11月,全国农民合作社数量达到224.1万个,辐射带动了近半数农民。 在数量增加的同时,经营范围也不断拓宽,涵盖农、林、牧、渔业。 1.3万家企业进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00多家从事地方特色产业; 产业链从种植、养殖延伸到产前、产后环节。 其中,一半以上农民合作社提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服务,26.8万个建立了加工、流通、销售实体,4万个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小农走向大农业。 2020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托管专项资金达45亿元。 全国农业社会服务组织超过90万个,托管服务面积超过16亿亩,带动小农走上现代农业轨道。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宏宇表示,生产托管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切实推进农业节本增效。 整个粮食管理过程中,试点地区粮食平均亩产提高10%至20%,农民每亩节约成本增收150至300元。 同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服务机构普遍采用深耕深松、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等绿色技术,实现减重、减药10%至25%。
业务实体在变化,业务系统也在变化。 承包地确权发证工作全面完成,2亿多农民领取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出台第二轮土地承包期满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启动新一轮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 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逐步完善,绿色生态农业补贴体系初步建立。 前不久,出台政策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 农业获得的土地收入也将用于农业。 可以说,农村改革的“四梁八柱”已基本构建。
土地能产生黄金,资产更能产生黄金。 截至目前,农村集体资产清算、验资已基本完成,6亿多名集体成员身份已得到确认。 大多数地方根据当地实际,将资产折算为股份,量化为集体成员。 农民反映,过去的“一锅粥”现在变成了一本账本,“我终于知道村里有多少钱、有多少土地、有多少房子了”。 目前,全国共有43.8万个村庄完成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中组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计划到2022年支持全国约10万个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试点,各地探索多元化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让农民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
乡村振兴开门红
农村面貌明显改善
从东北的雪路到江南的小桥流水,从川滇的竹屋木屋到陕北窑洞的火炕,人们对乡村的美好记忆都是凝结的。 乡村是农民的根基和生命。 只有保护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建设美丽家园,农民才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相当一部分地区也出现了“空心化”现象。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020年底,乡村振兴战略第一战——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三年攻坚战圆满收官。 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 不少农村扭转了长期以来乱七八糟的局面,基本实现了整洁。 整齐的。 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5%。 三年来,新改造农村户厕所超过3500万户。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已覆盖全国90%以上的行政村。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活跃乡村文化,传承农耕文明。 国家新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7项,进一步扩大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的覆盖面。 以“种田读书传承家文化,小康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新时代农村读书季”活动持续升温,吸引超过190万农民参与数字阅读,约1.6亿人次参与网络阅读推广活动,领跑。 乡村阅读新风尚。 2.8万余幅农民摄影作品记录了农业农村迈向致富之路的新面貌,引发社会关注。
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步伐也在加快。 有关部门支持90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产区新建和改造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1.4万处,规模超过600万吨。 农产品产区储藏保鲜和产后加工能力显着提高,选期和淡季销售能力增强。 。 随着乡村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农产品进村“第一公里”问题正在解决,加速数字乡村时代的到来。 “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 借助移动互联网,农民的困难正在加快解决,农村正在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 (经济日报记者 乔金良)
作者尚未填写该作品的公告! ! !
阴阳师4月22日更新内容:帝释天上线技能调整,红莲华冕活动来袭[多图],阴阳师4月22日更新的内容有哪些?版本更新
2024-05-01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直播在哪看?直播视频回放地址[多图],2021四川电视台经济频
2024-05-01湖北电视台生活频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直播回放在哪看?直播视频回放地址入口[多图],湖北电视台生活频道
2024-05-01